1990年-1994年,哈佛大學文理學院人類學系(社會人類學方向),獲博士學位
1985年-1987年,哈佛大學文理學院區域研究專業(東亞研究方向),獲碩士學位
1977年-1981年,北京外國語學院英文系(提前兩學期離校公派夏威夷大學進修),獲本科學位
工作經歷
2002年-2015年,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4年-2001年,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助理教授、晉升副教授后獲終身教職
1988年-1990年,北京大學社會經濟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82年-1986年,中國日報社,國內新聞部記者、評論部編輯、國內新聞部副主任
研究領域
歷史記憶
水庫移民
生態抗爭運動
兒童飲食養育
自殺及艾滋病
目前研究焦點是涉及公共健康領域的社會和政策議題
專著&文集
1996年—The Temple of Memories,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專著)。
2000年—Feeding China’s Little Emperors,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文集唯一編輯)。
2010年—HIV in China,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Press(文集第一編輯)。
2011年—Deep China: The Moral Life of the Pers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聯合編輯)。
2013年—《神堂記憶》,福建教育出版社(本人英文專著中譯本)。
2017年—《喂養中國小皇帝》,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本人主編英文文集中譯本)。
2019年—《公民健康與社會理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個人專著)。
期刊文章&文集章節
1.寺院養老:人間佛教從慈善走向公益之路,《思想戰線》,2018年,第3期,第22-34頁(第一作者)。
2.同性戀防艾組織城鄉一體化的作用及其意義:以云南省玉溪市為例,《青海民族研究》,2018年,第1期,第26-30頁(第一作者)。
3.現代預防醫學在鄉土中國的實踐源頭和本土化過程:定縣實驗,《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8年,第7期,第1-6頁。
4.I love him all my life:love, duty, and homosexuality in post-liberation China,Culture, Health & Sexuality,17 Oct 2018, doi.org/10.1080.1501514(第三作者)。
1.刻板印象與老年歧視:一項有關公益海報設計的研究,《思想戰線》,2017年,第3期,第71-77頁(第一作者)。
2.福利多元主義的困境:中國養老機構面臨的信任危機,《人口與發展》,2017年,第5期,第66-73頁(第一作者)。
3.中國1996-2015年城市院前急救反應時間分析,《中國公共衛生》,2017年,第10期,第1466-1468頁(第二作者)。
4.民族醫學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3期,第36-42頁(第一作者)。.
5.太極資本:中醫在泰國立法的啟示,《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6期,第90-94頁(第二作者)。
6.Picture me healthy: a pilot study using photovoice to explore health perceptions among migrant youth in Beijing, China (May May Leung, Jing Jun, Anna Tseng&Margaret Bentley),Global Health Promotion, 2017,24(3):5-13(影響因子1.179,第二作者)。
7.Under the Same Quilt: The Paradoxes of Sex between Men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Journal of Homosexuality, 2017, 64(1):61(影響因子1.4,第二作者)。
8.Stigma: An Ethnography of Mental Illness and HIV/AIDS in China,The China Journal, 2017(78)1: 171-173(影響因子2.250,書評作者)。
9.China's engagement with development assistance for health in Africa.Global Health Research & Policy,2017, 2(1):24(聯合署名)。
10.Use of acupuncture in the USA: changes over a decade (2002-2012).Acupuncture in Medicine,2017, 35(3): acupmed -2016-011106(通訊作者)。
1.解開秘方之秘,《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期,第172-181頁;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社會學》轉載;社科院《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唯一作者)。
2.走出國門的中醫:以針灸近十年來在美國的發展為例,《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4期,第26-31頁(第一作者)。
3.在醫院的去世與在家中的去世:有關中國公民死亡地點的社會學辨析,《思想戰線》,2016年,第2期,第14-18頁(第一作者)。
4.醫患關系對農村抗生素濫用的作用:以五個鄉村診所為例,《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2016年,第3期,第45-53頁(第一作者)。
5.由援助到共融:從抗擊埃博拉看中國參與全球健康治理的變遷,《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6年,第9卷,第1期,第61-67頁(第二作者)。
6.強家國安天下:人口問題治理的基本邏輯,《人口與發展》,2016年,第3期,第33-35頁(第二作者)。
7.五十歲以上人群HIV流行特征與相關危險因素的系統性分析,《皮膚病與性病》,2016年,第1期,第36-42頁(通訊作者)。
8.中國青少年近視患病率的Meta分析,《臨床眼科雜志》,2016年,第5期,第395-399頁(通訊作者)。
9.The Impotence Epidemic:Men’s Medicine and Sexual Desire in Contemporary China,American Ethnologist,2016, 43(1):190-191(影響因子2.2,書評作者)。
10.Towards an Equitable Internship Programme at WHO,BMJ Global Health, Sept 25, 2016, Ashton Barnett-Vanes, Cheng Feng, Maziar Jamnejad, Jing Jun, doi:10.1136/bmjgh-2016-000088(影響因子2.7,聯合署名)。
11.Gaps in the Continuum of HIV Care: Long Pretreatment Waiting Time between HIV Diagnosis and Antiretroviral Therapy Initiation Leads to Poor Treatment Adherence and Outcomes,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6, doi:10.1155/2016/2648923(影響因子2.1,聯合署名)。
1.特大型城市的健康風險:負面情緒與精神疾患,《探索與爭鳴》,2015年,第3期,第31-32頁(唯一作者)。
2.互助養老:來自愛心時間銀行的啟示,《思想戰線》,2015年,第4期,第72-77頁(第一作者)。
3.訴求與反?。罕本┑貐^流動兒童眼中的健康問題,《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5期,第63-70頁(第一作者)。
4.人類學的社會相關性,刊于《中國人類學的定位與規范》,高丙中&龔浩群(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27-35頁(第一作者)。
5.Risk Behaviors among Female Sex Workers in China,PLOS ONE,March 27, 2015(影響因子3.5,第一作者)。
6.Shifting Patterns of the HIV Epidemic in Southwest China,AIDS Patient Care and STDs, 2015, 29:6,(影響因子3.6,聯合署名)。
7.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Improve Condom Use and HIV Testing Uptake among Female Sex Workers in China,AIDS Patient Care and STDs, 2015, vol. 29, no. 8, pp. 454-460(影響因子3.5,聯合署名)。
8.Factors Associated with Women’s Entry into the Sex Industry,Sexual Health, Early publication online, 3 August, 2015, tttp://dx.doi.org/10.1071/SH14009 (影響因子1.6,聯合署名)。
1.遭遇公田悲劇的生命贈予:對血荒的新分析,《探索與爭鳴》,2014年,第8期,第46-55頁(第一作者)。
2.醫學人類學與四種社會理論之互動,《思想戰線》,2014年,第2期,第7-15頁;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社會學》轉載;社科院《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第一作者)。
3.同性戀的出柜與家本位的糾結,《青年研究》,2014年,第8期,第79-96頁;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社會學》轉載(第一作者)。
4.作為行動人類學的醫學人類學,《思想戰線》,2014年,第2期,第10頁(唯一作者)。
5.建構主義視野下艾滋?。ˋIDS)的概念界定,《自然辯證法》, 2104年,第36卷,第6期,第58-64頁;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科學技術哲學》轉載(第三作者)。
6.女子戒毒勞教人員干預前后性病艾滋病知識、態度、信念、行為改變分析,《實用預防醫學》,2014年,第11期,第1324-1326頁(聯合署名)。
7.Effects of HIV Status Notification on Reducing the Risk of Sexual Transmission of HIV in China,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14, 127(24):4177-4183(影響因子1.1,聯合署名)。
1.中國7市公務員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中國公共衛生》, 2013年,第6期,第788-791頁(第一作者)。
2.中國MSM(男男性接觸)人群艾滋病傳播的網絡干預,《中國艾滋病性病》,2013年,第8期,第959-614頁(聯合署名)。
3.HIV Prevalence in China: Integration of Surveillance Data and a Systematic Review,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2013, vol. 13, issue 11, pp. 955-963 (影響因子19.9,聯合署名)。
4.Pattern of HIV Testing and Multiple Sexual Partnerships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in China,BMC Infectious Disease,16 November 2013, 2013(影響因子13.5,聯合署名)。
5.Qualitative Exploration of HIV-Related Sexual Behaviours and Multiple Partnerships among Chinese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Living in a Rural Area of Yunnan Province, China,,Sexual Health,11 October,2013,(影響因子1.45,聯合署名)。
6.Prevalence of HIV and Syphilis among Long-distance Truck Drivers in China,Zhang X, Chow EPF, Wilson DP, Sun X, Zhao R, Zhang J, Jing J, Zhang 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17(1): 2-7(影響因子2.5,聯合署名)。
7.Ability to Access Community-based Needle-Syringe Programs and Injecting Behaviors among Drug Users in Hunan Province, China, Zhang L, Chen X, Zheng J, Zhao J, Jing J, Zhang J, Chow EPF, Wilson DP,Harm Reduction, 2013,10(1):1-6(影響因子1.5,通訊作者)。
1.生命贈與的未預結局,《清華醫療管理學術會議論文集》,2012年,第271-282頁(唯一作者)。
2.生物權力法則:長卡司機被納入艾滋病監測的過程與原因,《社會科學》,2012年,第10期,第60-69頁(第一作者)。
3.親密的陌生人:中國三個城市的男同性戀交友格局,《開放時代》,2012年,第8期,第107-117頁(第一作者)。
4.穿越成年禮的中國醫學人類學,《廣西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第34-41頁;社科院《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唯一作者)。
5.Describing the Chinese HIV Surveillance System and the Influences of Political Structures and Social Stigma,The Open AIDS Journal, 2012, 6:163-168(影響因子4.7,聯合署名)。
6.HIV Disease Burden and Related Risk Behaviors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in Yuxi Prefecture, Yunnan Province, China: 2010-2011,AIDS Behaviors, 9 September, 2012(影響因子3.5,聯合署名)。
7.針對我國男同性戀(MSM)群體艾滋病傳播的網絡干預研究,《2012年度中國健康傳播大會優秀論文集》,2012年,第14-31頁(聯合署名)。
1.中國城市老人自殺問題分析,《人口研究》,2011年,第3期,第84-96頁(第一作者)。
2.京滬青年女性在民國時期自殺問題,《青年研究》,2011年,第4期,第38-45頁(第一作者)。
3.從市場化程度和人口流動性看艾滋病問題,《人口與發展》,2011年,第6期,第93-98頁(第二作者)。
4.中國自殺率下降趨勢的社會學分析,《中國社會科學》,2011年,第5期,第97-113頁;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社會學》轉載(第二作者)。
5.血荒背后:公共物品的濫用及其社會后果,《思想戰線》,2011年,第5期,第1-5頁;社科院《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第二作者)。
6.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Prevalence is Increasing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in China,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2011, 38(12): 1-13(影響因子2.6,聯合署名)。
7.From Commodity of Death to Gift of Life, in Arthur Kleinman ed.,Deep China:The Moral Life of the Pers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 pp. 78-105 (唯一作者)。
1.中國艾滋病研究中的民族與性別問題,《廣西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第28-34頁(第一作者)。
2.農村婦女的遷移與中國自殺率的下降,《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第20-31頁(第一作者)。
3.Building HIV Social Research Capacity (co-authored with Health Worth), in J. Jing and H. Worth ed.,HIV in China: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Aspects of the Epidemic,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Press, 2010, pp. 3-10(第一作者)。
4.An Overview of China’s HIV Epidemic (co-authored with Heather Worth, in J. Jing and H. Worth ed.,HIV in China: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Aspects of the Epidemic,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Press, 2010, pp. 11-42(第一作者)。
5.Drugs, HIV, and Chinese Youth, in J. Jing and H. Worth ed.,HIV in China: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Aspects of the Epidemic,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Press, 2010, pp. 67-100(唯一作者)。
1.中國青少年吸毒經歷分析,《青年研究》,2009年,第6期,第74-84頁;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青少年導讀》轉載(唯一作者)。
2.認知與自覺:一個西北鄉村的環境抗爭,《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年,第4期,第5-14頁(唯一作者)。
1.LE PRIX DE L’AMITIé ENTRE JEUNES TOXICOMANES,La société chinoise vue par ses sociologues: Migrations, villes, classe moyenne, drogue, sida(Jean-Louis Rocca), Paris: Presses de Sciences Po, 2008, pp. 223-247(唯一作者)。
2.LA LOI DU TITANIC: ANALYSE DES RISQUES DU SIDA,La société chinoise vue par ses sociologues: Migrations, villes, classe moyenne, drogue, sida(Jean-Louis Rocca), Paris, Presses de Sciences Po, 2008, pp. 249-288(唯一作者)。
3.Resettlement in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The China Journal,2008, no. 60, pp. 187-199(影響因子0.85,書評作者)。
4.For Gods, Ghosts and Ancestors,American Ethnologist, 2008, vol.35, no. 3, pp. 3068-71(影響因子1.7,書評作者)。
1.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AIDS in China,Lancet, 2007, vol. 370, no. 9604, pp. 1995-96(影響因子36.4,書評作者)。
2.State Comrades and an Elderly Woman's Suicide,Critique of Anthropology, 2007, 27(2):147-163(影響因子0.7,唯一作者)。
3.Leung, May May,MagaretBentley, JingJun,GuoYuhua. Body size perception among migrant children and their mothers in Beijing, China.The FASEB Journal, 2007, 21(5):A312(影響因子5.498,第三作者).
1.The Social Origin of AIDS Panic in China, in Joan Kaufman, Tony Saich, and Arthur Kleinman eds.,AIDS and Public Policy in China, Asia Center Publications, Harvard University, 2006, pp. 152-169(唯一作者)。
2.Only Hope: Coming of Age under China’s One-Child policy,The China Journal,2006, 55:181-183(影響因子0.5,書評作者)。
3.泰坦尼克定律:中國艾滋病風險分析,《社會學研究》,2006年,第5期,第123-150頁(唯一作者)。
4.鐵默斯預言:人血買賣與艾滋病的孿生關系,《開放時代》,2006年,第5期,第71-88頁(唯一作者)。
5.艾滋病謠言的社會淵源,《社會科學》,2006年,第8期,第5-17頁(唯一作者)。
1.中國艾滋病疫情監測狀況,《中國艾滋病性病》,2005年,第6期,第446-448頁(唯一作者)。
2.艾滋病與鄉土中國,《市場與人口分析》,2005年,第2期,第37-39頁(唯一作者)。
1.Meal Rotation and Filial Piety, in Charlotte Ikels ed.,Filial Piety: Practice and Discourse in East As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53-62(唯一作者)。
2.Environmental Protests in Rural China, in Elizabeth Perry and Mark Selden eds.,Chinese Society: Change, Conflict and Resistance, London: Routledge, 2004, pp. 204-222(唯一作者)。
3.艾滋病與中國扶貧工作,靳薇主編《中國面對艾病》,北京:國際中國文化出版社,2004年,第225-241頁(景軍、唐麗霞、趙紅心、陸羽)。
4.移民、媒體與一位農村老年婦女的自殺,《中國鄉村研究》,商務書局,2004年,第2輯,第173-196頁(唯一作者)。
1.Dams and Dreams, in Charles Stafford ed.,Living with Separation in China,London: Curson Press, 2003, pp. 113-129(唯一作者)。
2.Consuming Hong Kong,The China Journal,No. 50, July, 2003, pp. 177-179(書評作者)。
1.China and AIDS,Science, (with Joan Kaufman), June 28, 2002, vol. 296, pp. 23-26 (影響因子26.9,第二作者)。
2.Knowledge, Organization, and Symbolic Capital, in Thomas A. Wilson ed.,On Sacred Ground:Culture, Society, Politic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ult of Confuciu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 335-374(唯一作者)。
3.農村兒童養育中的文化權威問題,《清華社會學評論》,清華大學社會學系,2002年,第1期,第38-56頁(唯一作者)。
1.Male Ancestors and Female Deities: Finding Memories of Trauma in a Chinese Village, Michael Roth and Charles Salas eds.,Disturbing Remains: Memory, History, and Crisi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s Angeles: Getty Research Institute Publications, 2001, pp. 207-226 (唯一作者)。
1.Food, Nutrition, and Cultural Authority in a Gansu Village, Jun Jing ed.,Feeding China's Little Emperor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 134-159(唯一作者)。
2.社會轉型與兒童食品,《清華社會學評論》,清華大學社會學系,2000年,第1期,第187-200頁(唯一作者)。
1.Villages Dammed, Villages Repossessed: A Memorial Movement in Northwest China,American Ethnologist, 1999, vol. 26, no.2, pp. 324-343(影響因子1.7,唯一作者)。
2.Displacement, Resettlement, Rehabilitation, Repa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China Report,Thematic Review of World Commission on Dams, 1999, pp.1-33(唯一作者)。
3.Cadres and Kin,The China Quarterly,1999, no. 166, pp. 1069-1070(影響因子0.7,書評作者)。
1.知識,組織,與象征資本—中國西北兩座孔廟之實地考察,《社會學研究》,1998年,第1期,第5-22頁(唯一作者)。
1.Population Resettlement: Past Lessons for the Three Gorges Dam Project,The China Journal, 1997, no. 38, pp. 65-92(影響因子1.1,唯一作者)。
2.Down to Earth,The China Journal,1997, no.37, pp. 198-200(影響因子1.1,書評作者)。
3.評林村的故事,《開發時代》,1997年,5期,第102-104頁(書評作者)。
1.Gifts, Favors, and Banquets,American Ethnologist, 1996, vol. 23, no. 4, pp. 910-911(影響因子1.7,書評作者)。
1.The Rise of a Refugee God,American Ethnologist, 1995, vol. 22, no. 4, pp. 1043-1044 (影響因子1.4,書評作者)。
2.社會記憶與中國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5年,秋季刊,第41-51頁(唯一作者)。
1.人罪至重,《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4年,冬季刊,第178-190頁(唯一作者)。
2.臨夏的回族經商與民族經濟,《西北少數民族研究》,1991年,第1期,第89-97頁(第一作者)。
3.社會學視野內的水庫移民工程研究,《農村經濟與社會》,1989年,第5期,第41-47頁(唯一作者)。
主要獎勵
2003年入選華夏英才基金出版資助計劃;2007年獲全國人口計劃生育外事工作先進個人表彰;2014年聘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16年與其他四名同事以全球健康教學項目成果獲清華大學教學集體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