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星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清華大學政治學系雙聘教授
教育背景
200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社會學博士
1996年,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社會學碩士
1990年,廈門大學哲學系哲學學士
研究領域
榮譽獎勵
獲教育部社科成果獎,北京市社科成果獎,《社會學研究》創刊三十周年“中堅作者獎”,陸學藝基金會全國社會學優秀成果獎,北京市優秀教師,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北京市精品課程獎,北京市精品教材獎,寶鋼優秀教師,新世紀優秀人才等獎勵。
學術成果
Petitions and Power:A Story of the Migrants of a Dam in China. London: Routledge 2018
《新教育場域的興起,1895—1926》,三聯書店2017年
《農戶、集體與國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A Study of the Stability of Contemporary Rural Chinese Society. Berlin:Springer-Verlag 2013
《“氣”與抗爭政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初版,2016年增訂版
《村莊審判史中的道德與政治》,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年
《大河移民上訪的故事》,三聯書店2001年
“軍事發包制”,《社會》2020年第5期
“中共革命及其組織的地理學視角:1921-1945”(第一作者),《中共黨史研究》2020年第3期
“政黨治理傳統的實踐邏輯”,《學?!?020年第4期
“交界?交叉?交融——淺議歷史學和社會科學在新革命史中的結合”,《中共黨史研究》2019年第11期(*)
“1930-1931年主力紅軍整編的源起、規劃與實踐”,《近代史研究》2018年第2期(收入《<近代史研究>40年文存》,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
“田野工作的想象力:在科學與藝術之間”,《社會》2018年第1期(*)
“從地方軍事化到軍事地方化”,《開放時代》2018年第5期
“‘地方革命歷史文件匯集’的收集與利用:點滴體會”,《中共黨史研究》2018年第11期(*)
“略述歷史社會學在中國的初興”,《學?!?018年第3期(#)
“從宏觀比較歷史分析到微觀比較歷史分析”,《江蘇社會科學》2018年第3期(*)
“事件社會學脈絡下的階級分析與國家自主性”,《社會學研究》2017年第2期(#)
“The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and Social Vulnerability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ttlement Area”, in M. Armiero &R. Tucker(eds.)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Modern Migrations. Routledge,2017
“‘把革命帶回來’:社會學新視野的拓展”,《社會》2016年第4期(*)
“質性研究的方法論再反思”,《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16年第4期(*)
“紅四軍領導機構的演化與主力紅軍的組織形態”,《蘇區研究》2016年第3期(*)
“The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Interest Expression of the Chinese Large Dams Resettle”,in F. Padovani(ed.) Development-Induced Displacement in India and China: a Comparative Look at the Burdens of Growth. Lexington Books,2016
“學校、地緣與中共早期組織網絡的形成”,《社會學研究》2015年第1期
“蘇區地方干部、紅色武裝與組織形態”,《開放時代》2015年第6期
“‘無聲的革命’:被夸大的修辭”(第一作者),《社會》2015年第2期(#*)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Local Leadership, Organizational Form, and Rural Society in the 1920s”(第一作者),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2015.1(3):380-418
“中共早期地方領袖、組織形態與鄉村社會”(第一作者),《社會》2014年第5期
“叩開‘受苦人’的歷史之門”,《社會》2014年第1期
“‘Dissemination of Law at Village Level’ and ‘Access to Justices’:A Case Study of ‘Barefoot Lawyers’ in the Villages of China”,Positions: Asia Critique 22,3(2014):603-633
“從總體治理到專項治理”,《社會發展研究》2013年總第2期(#)
“中國的群體性抗爭行動”,《二十一世紀》2012年12月號
“超越‘維穩的政治學’”,《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2年7月下總第7期(*)
“中國陳情制度の運用メカニズムとその変容”,載毛里和子編『陳情-中國社會の底辺から』,東方書店,2012
“‘氣’與中國鄉土本色的社會行動”,《社會學研究》2010年第5期
“Barefoot Lawyers and Rural Conflicts”,in You-tien Hsing &Ching Kwan Lee(eds),Reclaiming Chinese Society: the New Social Activism. Routledge,2010
“從總體支配到技術治理”(第三作者),《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第6期(#*)
“‘氣場’與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機制”,《社會學研究》2009年第6期(*)
“Reviewing Studies on Villager Self-government in China: The XiangTu School as an Example”,Polish Sociological Review,3(167) 2009:427-438
“中國的社會轉型與中國社會學的復興”,《光明日報》2008年10月21日(※)
“Critique of a New Trend in Villager Self-Government Studies”,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2008.41(1):43-56
“草根動員與農民群體利益的表達機制”,《社會學研究》2007年第2期(#*)
“‘氣’與中國鄉村集體行動的再生產”,《開放時代》2007年第6期
“‘迎法入鄉’與‘接近正義’:對中國赤腳律師的個案研究”,《政法論壇》2007年第1期(*)
“Les <Visites> Collectives Des Paysans Aupres Des Autorites Superieures”,Etudes Rurales,2007.179(2):155-168
?"L’école Rurale" et les Etudes Chinoises sur la Gestion Autonome Villageoise?, Cahiers Internationaux De Sociologie,2007.122(3):105-122
“重新認識中國社會學的思想傳統”(第一作者),《社會學研究》2006年第4期(※#)
“略論敘事在中國社會研究中的運用及其限制”,《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評村民自治研究的新取向”,《社會學研究》2005年第1期(#)
“作為特殊行政救濟的信訪救濟”,《法學研究》2004年第3期
“中國新德治論析”(署名:魏沂),《戰略與管理》2001年第2期
“集體上訪過程中的‘問題化’過程”(第一作者),《清華社會學評論》2000年特輯
“三峽移民工作中的重大問題與隱患”(署名:魏沂),《戰略與管理》1999年第1期
“社會支配關系與科場場域的變遷”,《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7年總第18-19期
“廢科舉、興學堂與中國近代社會的變遷”,《戰略與管理》1997年第2期(※)
譯著
霍布斯《論公民》(主譯),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
施密特《霍布斯國家理論中的利維坦》(主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
編著與教材
《清華社會科學》(主編),商務印書館2019年起
?? ??(主編),Korean:Sahoi Pyoungnon Academy Co. Ltd,2017
《中國社會》(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
《社會理論:現代性與本土化》(應星、李猛編),三聯書店2012年
《中國社會學文選》(應星、周飛舟、渠敬東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社會學導論》(孫立平、應星、呂新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3-2020年第1-5版